黑潮方舟系列 > 新世紀城塔傳奇(上)           請點下方<壹~拾捌>之連結閱讀!

伍‧一座城、一座塔

《創世記第十一章》描述著滅世洪水甫結束,以的孫子寧錄為首,所打造的『今世代文明』初期之一段紀事。此事發生於距今大約4,250年左右,距離『前世代』八位倖存者踏出方舟才僅僅百年而已。究竟人類又闖下什麼大禍,讓才剛悅納挪亞所獻之馨香,並許『不行毀滅』之承諾,且賜『虹』為立約記號的上帝,轉眼間又按捺不住,氣沖沖地下凡出手管教呢?想想,惡貫滿盈的前世代,上帝都還設下120年的寬限期才降下洪水懲治,但何以片刻不願耽擱,迫不及待揮鞭對付今世代初始的人類呢?

史家口中的『世界四方之王薩爾恭一世(或譯沙崗一世)』,正是《創世記第十章8節》中的『世上英雄之首寧錄』,而薩爾恭經略的『西亞首個軍政實體阿卡德帝國(或譯亞迦得帝國)』,正是寧錄的『巴別帝國』。那時大伙尚操持同種語言,寧錄招來眾人打算『建造一座“城”和一座“塔”』,以便『統合全人類以免分散』,以達『揚名寰宇』的目的,而寧錄所憑藉的正是『單一語言所凝聚出的單一國族之意志』。考古家在美索不達米亞挖掘出一塊歌頌寧錄的碑銘----勝利碑,其上有段話說:『他使全國只有一張嘴』,寧錄稱得上是『今世代單邊主義』的鼻祖。

寧錄號召全民投入『建城造塔』的行列,無非是想打造『全球單一宗教、經濟、軍政共同體』,好寫下『一統天下』的不朽傳奇,然上帝見人類這股驕狂衝勁,於是收起慈顏愛容,不等寧錄完工就揮鞭懲治,硬將人類所堆砌的心血有如積木般給立時推倒,既然凝聚意志是靠『單一語言』,那麼上帝摧毀其意志的方法就是『變亂語言』。不過,『城塔記憶』深烙在四處遷徙散居的人類下意識裡,各族裔其血液中依舊奔騰著『建城造塔』的雄心壯志,走到那蓋到那從未停歇,在五大洲到處留下了『城塔』的遺跡。(『寧錄』一名的原文有『膽敢反對、背叛、造反』之意,這位『英勇的獵戶』正是吃了雄心豹子膽才向『至高者』挑戰)

寧錄『建城』的用意不難理解,無非想『一統天下』嘛!至於『造塔』,可就匪夷所思了。寧錄當時想『塔頂通天』,但這絕非是指“高度”來著,他再怎麼低能也知道天離地有多高,何況他謀略過人、武功蓋世。那麼,『塔頂通天』真正意思是什麼呢?經考古學者百年來的努力,終於拼湊出四千多年前的巴別風貌,發現阿卡德人的宗教信仰完全承襲自蘇美文化(即洪水前該隱後裔所打造的文明)阿卡德人仿傚蘇美人的習慣,在城邦的市中心建造一座規模龐大的『廟塔Ziggurat』,作為族人的『宗教』中心,而與之遙遙相對的王宮自然是『軍政』中心。由於兩河流域缺乏木料與石材,故主要的建材是泥燒成的磚塊,工匠們先以灰土堆疊出建物的大體結構來,外頭再砌上一層磚塊以擋風雨侵蝕,完全吻合《創世記第十一章3節》的描述。對於尋常百姓而言,門禁森嚴的王宮總不若自由進出的『廟塔』來得吸引人,且熱鬧的市集總環繞在『廟塔』的周圍,故人聲鼎沸的『廟塔』往往也是城邦的『經濟』中心。君王雖擁有最高的軍政權力,但油水收入最豐、百姓最言聽計從者,往往是『廟塔』裡的祭司,為此,各自代表『城、塔』的王、僧兩股勢力,在幾千年間常是明爭暗鬥的。

蘇美神話中的大小神祇數以萬計,其中神格最高級者有三位,一是管轄天空的『眾神之首(蘇美語『安』即『天空』之意);二是『安』的妻子『生育女神』,她掌理眾水、主司灌溉,同時也是蘇美的戰神;三是『安』的兒子『風神恩利爾Enlil』,其脾氣捉摸不定,性格暴戾兇殘,卻宰制大地與氣候並捏土造人。洪水後的阿卡德人延續蘇美人的神觀,不過卻將『眾神之首』改稱『天神安努』,將『恩利爾』改名叫『地神巴力Baal』。

橫亙洪水前後,『天神、海神、地神----父神、母神、子神』的排名雖無變動,但享供品香火之盛衰卻起了消長,主因是阿卡德人認為,洪水滅世前幸賴『地神』事先警告一家子人造了艘大木船,人類及物種才未盡數滅頂,復加上“天”畢竟遙不可及,總不若滋養五穀餵飽肚皮的“地”來得踏實親近。再者,蘇美人建立的是母系社會,故『母神』的地位倍享尊崇,但阿卡德人打造的是父權體制,『母神』只好暫坐冷板凳扮演陪祀的角色,是故『地神巴力』的聲望一時間凌駕其父、超越其母,這也說明了寧錄『建城造塔』的所在地,古稱『巴別Babel』今稱『巴比倫Babylon』的原因,其語意正是『巴力的大門』。

阿卡德人深信,『巴力』造人的目的就是要人服侍牠,盡心者得『巴力』賜福,反之遭『巴力』降禍,總之,人們一切吉凶命運全掌握在『巴力』手上。巴比倫著名的『漢摩拉比法典』之序言就高抬『巴力』為『大地之主神』。可想而知,淵源於洪水前的『地神崇拜』,於今世代初始即一支獨秀搶盡風頭,從奉祀『地神』的『尼普爾廟殿』遺址掘出的碑版上,鑿刻著『人們齊心合意用同一種語言向大地主神獻上禮讚』,就可想見『巴力』在當代人心目中的份量。直到吾珥帝國取代阿卡德帝國後,洪水前的次級女神『月神』才異軍突起,一堆女神也跟著鹹魚翻身競相浮出抬面與『巴力』爭食香供,而『地神巴力』在某些民族中也逐漸變身為『日神』。在約書亞選民入主迦南的年代,『巴力』已不單是『風神恩利爾』的專名,而是泛指各城邦的大小『守護神』,『巴力』一詞演進為『眾神』之統稱,故『巴別』另個意思是『眾神之門』。

得先岔開話題,就兩件事費點唇舌說明一下。頭一件是,蘇美語的『恩利爾』意即『風之主、空氣之主』,而語的『巴力』(讀音近似『貝爾』),即『我主』的意思,因此,稱敬拜的對象為『主』的習慣,乃自古以來的異教傳統,為此,凡看本文的弟兄姐妹當慎思,把『主』冠在耶穌基督的身上,真的合乎真理嗎?現在,就讓我們抽絲剝繭一究『主』這個封號的起源。

東方 。 地極 。 海島 。台灣方舟 ∣ 財團法人東台方舟基金會
累計瀏覽人次  歡迎入內瀏覽採用不需同意。轉載煩請註明出處.
© Copyright 2012 台灣方舟 JAHWEH.TW   All Rights Reserv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