黑潮方舟系列 > 新世紀城塔傳奇(上)           請點下方<壹~拾捌>之連結閱讀!

拾貳‧過河卒子勇往無悔

巴別繁華落盡,族趁勢霸佔美索不達米亞一帶,寧錄打下的江山盡被之眾子給接收。的次子亞述進駐尼尼微城,日後建立了亞述王國;么兒亞蘭率族人遷居迦南地以北,建立亞蘭王國,就是今天的敘利亞全境;長子以攔落腳今天的伊朗,但沒多久就被雅弗族的雅利安人給強佔建立了波斯帝國;三子亞法撒留在原地,但將首府遷往巴別對岸的吾珥(伊拉克烏爾),並造了座比『巴別塔』還高大的『吾珥塔』,史家稱之為烏爾帝國,也就是古巴比倫帝國的前身。

巴別時期坐冷板凳的『母神』,於寧錄垮台後再展魅力,的諸子在所轄的各大城邦中,為『天后----月神』蓋宏偉的廟塔,當代面積規模最大的『月神殿』,就是建在吾珥城中的那座塔(『吾珥』有『月光』之意)。考古學者於吾珥挖掘出令人咋舌的成果,發現當時的房舍結構先進,已配置污水排放系統,顯見四千年前的吾珥居民相當富裕。居住在吾珥亞法撒族中,有一個人丁單薄的他拉家族,似乎被聖霝默默地帶領“離開”這個生活機能十分便利的大城市,沿幼發拉底河東岸上溯近千里,直走到上游處位於亞蘭境內的哈蘭定居【創十一31】,而哈蘭則是當代規模第二大的『月神殿』所在地。

歲月匆匆,一晃眼過了半個世紀(約主前2,000年左右),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發生了。他拉的長子亞伯蘭(日後被上帝改名叫亞伯拉罕),這位離開吾珥時,尚是英姿煥發的青年,如今也已75歲了。在一個深夜裡,『伊勒沙代----全備豐足的主宰』降尊紓貴下凡來造訪亞伯蘭,祂向亞伯蘭拍胸脯保證,要讓其後裔昌盛成為大國(雖然亞伯蘭膝下無子已界不惑);祂說要高舉亞伯蘭的名為尊為大,成為萬族之祝福(雖然亞伯蘭人生已過大半尚一事無成名不見經傳);但唯一的條件是,亞伯蘭必須“離開”住慣了的哈蘭,前往祂所指示之地【創十二1~4】。

震驚萬分的亞伯蘭,當下作了項瘋狂的決定,他打算順服上帝的呼召,往那一無所悉的陌生國度冒險一闖。下這樣的決定絕非易事,畢竟得捨棄大半輩子苦心經營的溫暖家園,從此在人生地不熟的外鄉野地住帳篷度餘生,且,按理通常是從遊牧遷徙型態進步到農耕定居型態,但亞伯蘭卻愈活愈退步,丟著哈蘭平原上現成的草場、豐沛的水源不享,跑到迦南山地去為找水尋草傷腦筋。可想而知,族人的嘲諷與好意的勸阻排山倒海而至,但亞伯蘭吃了秤頭鐵了心,他一概不予理會,毅然帶著妻子、僕傭及牲口強渡幼發拉底河,進入上帝指示的迦南地,希伯來民族就這樣誕生了(『希伯來』一詞有『經過渡口』之意)!另,還有一個不怕死的冒險家,執意跟著亞伯蘭遷居迦南,就是亞伯蘭的姪兒羅得羅得雖沒有親耳聽到天啟呼召,但他不懷疑伯父所言,他相信眼中的亞伯蘭絕非別人口中的癲狂,就是這份信賴,他決定追隨伯父橫渡惡水開創新天地。

信心之旅乃冒險之旅,唯勇者能入應許地----無名語錄1

 

位控三大洲橋樑的迦南地,原名就叫『伊甸』意即『歡喜快樂』(後來以色列建國後改稱『錫安』,也是『光明燦爛、愉悅快樂』之意),而人類的起源地『樂園』,就位於『伊甸』的東方一隅。『樂園』於始祖墮落後,上帝只許罪人遠觀而禁止踏足,故令基路伯天使把守站崗並設置路障----四面轉動發火燄的劍。若干年後,人類罪孽積重難返,於是上帝封印『樂園』,使之地層下陷變成全球最低窪之不毛絕境,叫人連其影兒也看不到,就是今天的死海(最低處深達海平面下八百公尺;死海古稱『亞拉巴』,意即『火焚、不毛之地』)

洪水後,巴別城傾塔頹,之么兒迦南率部進佔『伊甸』舊址,故改稱『迦南地』,意即『屈辱卑賤之低地』,因迦南承擔其父之罪行,被挪亞施以嚴厲的咒詛【創九20~27】。又,迦南地扼三大洲的貿易交流之吞吐門戶,擁有多處轉運繁忙的大港市,故『迦南』一語另有『商賈』之意。就是如此優越的地理位置,才造就了日後富甲天下的所羅門王朝,但也因身處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上,以色列民族飽受戰火從無寧日。

滿懷憧憬的亞伯拉罕才剛踏入迦南,沒想到上帝竟以一場大饑荒來迎接他,逼得他不得不跑到埃及地避難,歷經一波三折後才又正式回到迦南居住。但亞伯拉罕於勞頓中從未質疑並後悔昔日蒙召的決定,也沒向上帝發半句的怨言,想來這是信心勇士必修之學分。上帝幾番向亞伯拉罕顯現啟示,大意是迦南民族污穢聖地,所以上帝要將這地收回賜給他的後裔,只是迦南民族的罪孽尚未滿盈,須再等四百年後才執行【創十五12~21】。

定睛呼召應許,不因環境而移志----無名語錄2

埃及地、迦南地的風土民情,雖同是蘇美巴別文化的延伸,但寧錄之妻帶著工匠於埃及發展出的『太陽教』,至少還戴著禮教的面具,表面上予人較文明進步的印象,至於那套放蕩的廟妓賣春制度、同性獸交狂歡儀式、殺嬰茹血的殘酷祭典,只暗暗躲在秘教地窟中上演,不過,這種種極度敗壞道德倫綱的宗教習俗,在迦南地則是光天化日下毫不避諱地操演無礙。迦南民族主要膜拜的對象是『天神』的兒子『主神巴力』,迦南人暱稱『哈達Hadad』,意即『風雨雷電之神』,主宰莊稼收成與牲畜繁殖,『公山羊』為其圖騰【利十七7】。(迦南人的『哈達神』,就是亞蘭人的『臨門神』【王下五18】,先知撒迦利亞特將兩名併稱作『哈達臨門』,故『哈達臨門』就是『巴力』的代稱,牠象徵的是陸獸所打造的『單一宗教、經濟共同體』系統,先知並以此邪神被除滅的下場來比喻『哈米吉多頓』的悲哀慘況【亞十二11)

『巴力』有三位“配偶”陪祀分享香火,就是『亞斯她錄Ashtoreth、亞拿特Anath、亞舍拉Asherah』。其實,這三位『女神』基本上是同一位,只是迦南人以不同的名字與造型,來凸顯其多重的身份及善變的性格。『亞斯她錄』的泥偶以誇張的雙乳及性器來象徵生產力,牠的身份是『巴力的妻子』,迦南人視之為『愛神、月神』;『亞拿特』的身份是『巴力的妹妹兼妻子』,牠擁有讓『巴力』復活的能力,迦南人視之為『戰神』。由於『亞拿特』生性暴戾嗜血,故『性虐待』也成為其祭拜儀式中不可或缺的一環;『亞舍拉』一名最普遍使用,其塑像是大肚子懷孕模樣,牠的身份是『巴力的母親兼妻子』,迦南人視之為『海神、母神』。迦南人除了塑成泥偶來供奉外,也習慣在山崗上的『邱壇』與平地樹蔭下『立柱』,通常,『巴力』是石柱,『亞舍拉』是木柱。從這段對『亞斯她錄、亞拿特、亞舍拉』的身份角色之描述,大家是否已看出迦南的『母神亞舍拉』就是埃及的『天后愛希斯』嘛!迦南人根本把族開基英雄寧錄夫婦當神明看待。

就在普世都陷入寧錄這對狗男女所織之網羅裡時,上帝於萬族中揀選呼召了一個凡俗人,打算透過此人的後裔洗刷始祖的“低下屈辱”,恢復『伊甸』起初的至高尊榮,於是乎,上帝故意安排一場饑荒,叫這位凡俗人前腳才剛離開巴別,後腳又得踏進埃及,這番奔波就是要這人演練一下從象徵海、陸兩大黑暗勢力版圖的巴比倫埃及之污穢中『離開出來』的功課,除非這位凡俗人有信心與勇氣,否則『聖地復興』之計劃無法完成,而亞伯拉罕的表現委實叫人激賞。

上帝透過帶領亞伯拉罕的過程,教育我們『分別出來歸亞畏為聖』的必要性。亞伯拉罕最可取的是,打自與上帝相遇的那一刻起,他不再眷戀大半輩子拜慣了的偶像神明,他離開習以為常的傳統風俗,從中走出毫不拖泥帶水推三阻四,如此的勇氣與決心,在若干年後的另位亞蘭勇者乃幔的身上也嗅出同樣的味道來【王下五15~19】。由於『改變』所遭致的結果具高度的不確定性,『禍福難料』常是令人裹足不前的主因,除非您肯冒險一試,否則永遠不知道結局,但絕大多數的人寧願旁觀以明哲保身,而那衝動肯試者又通常一碰壁就抽腿,因此,始終懷抱『對上帝不惑的信心與不減的熱情』,將造就『過河卒子』成為所向無敵、無人敢纓其銳的『猛將』。

千軍萬馬易得,一將難求----無名語錄3

『分別出來歸亞畏為聖』也就是我們常掛在口中的『成聖』,但教會顯然受儒家『修身養性』觀念束縛極深,已把『成聖』的原旨給混淆了。『離開異教習俗,與之有所分別不再沾染邪穢,從此專一歸屬上帝』這就是『成聖』的本意,它強調的是『離開、分別、歸聖』,這是專指『宗教習慣俗尚』的割捨改變,而非指『品格道德操守』的修持精進。所以,按上帝所訂的標準而言,只要『離開出來不再回頭沾染異教邪風之污穢』就叫作『聖潔』,在上帝的眼中已然是個『完全人』了【賽五十二11、申十八9~14】。

『完全人』的原文也作『成熟人』,顧名思義,其人老練通達不會幼稚到隨異教之風擺盪起舞。《新約》諸作者中,就數保羅最能正確陳明『完全、聖潔』之精髓,耶穌特別選召這位『律法教師』當使徒,實有絕對必要之考量,因其它使徒都把『攻克己身、治死老我、捨己破碎』與『完全、聖潔』劃等號,其中就數『律法派掌門人』雅各最離譜。雅各罔顧上帝對『完全、聖潔』的尺度設限,擅將門檻提高到『若有人在話語上沒有過失,他就是完全人』這等根本辦不到的超高標準,讓已蒙救贖的新約兒女作繭自縛於『無人能定罪、卻自我控告』的圈套裡。

挪亞亞伯拉罕約伯被嘉許為『當代的完全人』,並非他們一生的行止思想毫無缺失,而是誇讚他們遠離當代主流異教儀式上的污穢。前世代毀滅前,以諾之所以『被提』,主要因他『與上帝同行』【創五24】。這是說『聖邪分道殊途,人須擇一而行』,然可想見洪水前的亂世裡,幾乎人人『與恩利爾(巴力)同行』,就獨以諾選擇『與上帝同行』,故今世代毀滅前,那想『被提』者,就得脫離雁雀群飛的行列,循以諾有如蒼鷹獨翔般的寂寞路子。《啟示錄第十四章》中那『錫安山十四萬四千人』就是那批『被提』先進入『騎士軍團』成為『戰士』,戰後昇格為『新婦』的天朝新貴,『守童身』是被遴選的必要條件,用最粗俗但直接了當的說法就是『既然許配給基督,也收了聖霝當聘禮信物,在過門前就得乖乖守貞不出牆偷人----不與它神勾三搭四啦』。

『為基督守身如玉』真有那麼難嗎?憑良心講,對某些第一代或嫁入不信家庭的信徒是有點難,但並非作不到,至於對大多數的基督徒而言,出奇地簡單。我再強調一遍,『聖潔、完全』之評鑑計分項目限定在宗教信仰上,可別又亂擴充患『法利賽症候群』。《列王紀》再三出現的兩句話,一是『行亞畏眼中看為正的事』,另句是『行亞畏眼中看為惡的事』,而評斷『正、惡』的範疇,全侷限在崇拜禮儀的領域上。只是教會深受倪柝聲的思想影響,曲解『聖潔、完全』為品德上的修行功夫,以致奔走天路的信徒倍感挫折。而另個極端是,教會走『本土化』宣教策略,信徒被主張『尊重並融合當地傳統風俗』的『本土化神學』給害慘,令許多人不知不覺中沾染了『上帝眼中看為惡的事』,恐與『得勝被提』之路背道而馳。說來扼腕,有人一心想討好上帝,卻被誤導將精力磨耗在非上帝注視的焦點上,妄想攀登遙不可及的巔峰沿途哀聲嘆氣,另有些人被推下“糞坑”還悠遊怡然,自認在泡香浴哩!(希臘人稱『巴力』是『糞坑之主』)

唉!別看我們人多,能派上用場的沒幾個;好在!牠們雖勢眾,經得起打的也不多----無名語錄4

您若問我:『大衛這個人壞不壞?』,我會不假思索答道:『當然壞!且壞到骨子裡』。烏利亞大衛忠心耿耿,幫大衛打天下三過家門而不入,其奉公盡職簡直活像中國大禹一樣,但大衛賞他頂“綠帽”戴,還一不作二不休設局『借刀殺人』,叫烏利亞枉死在敵人手上,如此謀殺部下霸佔人妻之齷齪行徑,簡直比禽獸還不如,舉目教會中最無恥之輩,都還比大衛可愛,但這是我從倫常綱紀、道德法律的角度直斷大衛的是非對錯,然《聖經》對大衛的評價卻推崇至極【王上十五5】。可見人們慣拿『私德』來作為打分數的依據,但上帝手中那張評分表上所列的評比項目卻叫人跌破眼鏡,如果您至今還不明白上帝檢驗的基準、審核的優先次序,您會活的很辛苦。


大家可別誤解我的意思,我可從來沒有說:『上帝不會計較人的血氣老我、肉體私慾,因此放縱無妨』的話,您沒看到大衛為了他的愚妄付上禍延子孫的慘痛代價嗎?但我強調『瑕不掩瑜』,畢竟上帝並未因大衛的“凸鎚”而削減其尊榮,故欲在上帝手中那張評分表上博取高分,真的是有“撇步”的。既然決定錄取或淘汰的“關鍵題”,在於『有否從異教世風中離開出來並守貞』,而非『人格品德修養是良是窳窳』,那麼,聰明的考生就懂得掌握優先搶答的技巧,先穩拿佔總分比例最高且不難得分的“信仰大題”,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,接著,再磨耗於艱澀的“操行小題”,多掙得1分賺1分,天路走來自然輕鬆。可惜大家反其道而行,丟著送分的“信仰題”不答,反而斤斤計較那拼老命也湊不出及格分數的“操行題”,成績高下實已分曉。

基本上,上帝不會在人的操行上過份挑剔,因人試圖表現出來的善行義舉,看在純全者的眼中都只是『污穢的衣服』【賽六十四6】,差別只是骯髒破爛程度的輕重罷了。但信徒教會共同生活中,仍需在道德上接受適度的規範,因此,保羅雖深諳『在恩典之下不在律法之下,從此無法條可據以控罪』的道理,也明白『單憑個人意志就想克制血氣簡直是癡人夢話』,並知道『人被上帝選召驗中實與行為無關』,但他依然勸說:『不可放縱私慾』,並提醒敗壞的哥林多教會說:『你們中間有好些軟弱的與患病的,死的也不少』;彼得也說:『有了信心,又要加上德行;有了知識,又要加上節制』【彼後一5~6】,可見“操行題”雖佔總分的比例不高,但可沒要我們放棄不答。其實,上帝要求信徒表現出信仰忠誠給祂看,同時也吩咐信徒顯露佳德義風給人瞧,咸信那滿足上帝對信仰要求的人,自然會在人前結出『良善、節制』的果子來。信徒品德的養成,不能單靠教會制定條文法規來約束,也不是光憑色厲詞嚴來鞭策,而是牧人以身作責為表率,但常見傳道人一味責怪群羊放蕩不羈,卻不思罪己。牧人當知身負『雕塑』之責,年輕輩的盯著眼在看也在模仿學習,故聖職人員在事奉上帝之餘,也要懂得『薪傳風德、豎立典範』的重要。

傳道、授業、解惑是教師;領導流行是大師;唯薪傳風德、豎立典範是巨匠----無名語錄5

那一生“零缺點”的境界並不叫作『成聖、聖潔、完全』,而是叫作『義』,凡達不到“零缺點”要求的就叫作『罪』。正因肉身凡人永無可能達到『義』的層次,所以上帝頒布『因信稱義』的“特赦條款”以拯救世人『脫罪』,這正是保羅於《羅馬書第三章20節至第四章5節》中論述『恩典稱義』的真理精髓。如此再明顯不過了,『聖』的門檻著重在『離開異教』,而『義』的條件端賴於『聽信福音』,故新約時代的信徒,在信耶穌並下定決心離開民間傳統宗教、走出巫術迷信愚妄時,就已『潔淨、成聖、稱義、得救』了【林前六9~11】,此時身份是『上帝之兒女』,亦即『基督的童女(未婚妻)』,而那傾畢生之力實踐『手扶犛不向後看,專心與基督同行(守貞不玷污)』者就是『完全人』,亦即『得勝者』,將於『被提(迎娶)』時從『兒女』再晉級為『戰士』,最後榮陞『新婦』,就宛如西洋棋中那微不足道的『卒子』,不回頭一步步走到底,就有機會翻身變成『騎士、城堡、主教』,甚至是『皇后』,從此擁有“橫衝直撞”的特權與本事。

『那信了耶穌但依舊未脫離異教習俗者該如何看待呢?』,相信這是普遍存在大家腦袋裡的大問號!首先,要明瞭『得救』的意涵,其字根是『寬恕』,最直接的詮釋是『豁免火燄陰間之苦』。『得救者』的最終結局是『享福』,但歸宿有二,一是『昇上天堂』,二是『下到樂園陰間』。對舊約而言,由於無人能成就『義』,頂多只能『成聖、完全』而已,故那不沾染異教陋習的舊約聖民,其死後下到樂園陰間享福,已是舊約中人最大的福祉(以利亞活活被提昇天是特例);然對新約而言,『信』就已『稱義』,故只要脫離異教陋習,其死後上天堂相當容易。但,一面『信』一面又沾染邪穢者,其無法直上天堂需“暫置”樂園陰間(天堂樂園陰間的榮光有別)。至於夠格上天堂的義人之不信的配偶與子女,因享有律法規定的『挨聖成聖、出於聖即聖』之特權,其雖無法上天堂卻也不必下火燄陰間,其歸宿是樂園陰間,這就是『一人得救,全家得救』的寶貴道理【林前七13 ~14】,只是一家人中有『得救上天堂』的,也有『得救下樂園』的,但原則上,全家因一個『義人』已豁免“火煉之刑”了,是故『一人稱義得勝,全家成聖得救』。

這項『一人得救,全家得救』的真理,是重視個人色彩,強調『信仰屬乎個人經歷』的西方神學之一大缺失。沒錯,『稱義』的確是指『上帝頒予個人的特赦條款』,但『成聖』於《聖經》中從頭到尾都是指『上帝透過一人與其全家甚至全民族訂定寬恕免債的契約』,『成聖』與『稱義』之最大差別是,『聖』的封號與福祉可以藉『世襲』以傳承千代,但『義』卻不能。論起『義人上天堂』,那絕對屬乎『個人的事』----必需自己在自由意志下抉擇無人能代為爭取,但論到『聖者豁免火燄陰間之苦』,則屬『全家的事』----享蔭庇遮蓋之福澤。然『全家得救』的應許是有『但書』的,那就是得『相信』有這麼回事,否則視同放棄這項福利,一如『恩典稱義』也附『條件』,那『不信』有這等便宜事的,當然就喪失白白上天堂的資格嘍!

傳『福音』給一個人,就是帶『福氣』給一家人,要叫他全家得救----無名語錄6

 

東方 。 地極 。 海島 。台灣方舟 ∣ 財團法人東台方舟基金會
累計瀏覽人次  歡迎入內瀏覽採用不需同意。轉載煩請註明出處.
© Copyright 2012 台灣方舟 JAHWEH.TW   All Rights Reserved.